從遠古時代起,我們的祖先采集野果,狩獵野獸,茹毛飲血,及后從生食向熟食轉化,用火加工食物,也可說是中國多年飲食文化的起點。其后就是作為炊具、食具的陶器的誕生,標志著在中國烹飪時代的開端。及至宋代,飲食市場發展空前繁榮,從中國著名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的景象和飲食元素便可知一二。從兩宋到明清,我國烹飪理論已達到甚高的水平,清代袁枚的《隨園食單》更是中國飲食文化和烹飪理論的重要紀錄和展示。
時至今天,中國烹飪不僅是技術,還是一種藝術和文化,是珍貴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又是多民族國家,各地區的自然環境、物產、氣候、歷史、生活方式和風俗都有很大差異,衍生出各地飲食文化中的不同風味,以及不同體系的烹飪技藝,構成中國菜的多個菜系,各有特色。
甘先生指出,最有特色、影響最大的就是三大河流孕育出的「四大菜系」:源于長江上游的川菜、源于長江中下游古揚州的淮揚菜、源于廣東珠江流域的粵菜以及源于山東黃河流域的魯菜。后來又有川、魯、粵、揚、閩、浙、徽、湘「八大菜系」之說,加上京、滬兩大菜系,即為「十大菜系」。
擁有如此豐富多樣的菜系,造就了別具特色的中國飲食文化。首先是風味多樣,我國一直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光是南、北方的主食飲食習慣已大不同。另外,口味上還有「南甜北咸、東辣西酸」之分。第二,四季有別,一年四季,正如孔子所說的「不時不食」,中國人自古以來都會應時令、按季節而調味、配菜和烹飪進食,例如冬天多燉燜煨,而夏天多涼拌冷凍。
第三,食醫結合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特色。我國提倡烹飪技術與醫療保健相結合,發揮養生作用;早在幾千年前已有「醫食同源」及「藥膳同功」的說法,利用食物原料本身藥用價值,炮制成佳肴,讓人們享受美食之余亦能同時受惠于食材的功效,達到對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甘先生總結道,飲食文化與國家歷史的發展息息相關,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飲食文化,通過對于我國多年來的傳統飲食文化進行系統性和深入的探索,能同時認識中國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本平臺所發布信息的內容準確性由提供信息的原單位組織或個人獨立承擔完全責任!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