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釀酒底蘊深厚,傳承有序技藝精熟
文水歷史源遠流長,白酒文化根深枝茂。新石器時代文水縣即有人類的蹤跡,千百年來俊才輩出。這里孕育了女皇武則天、名將狄青、革命英雄劉胡蘭等眾多杰出人物,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絢麗的色彩。
打開衛(wèi)星圖來看山西的地形,左太行右呂梁中有一條汾河谷地,狹長而平坦。兩邊都是茂密的森林,中間是肥沃的土地,多條河流在其間穿梭。符合了農、獵、漁、桑等早期人類生產生活最基本的條件,因此這里孕育了最早的華夏文明。
在汾河谷地之中,考古發(fā)現(xiàn)了很多的遠古酒器,文水就處于汾河谷地的核心地帶。堯十三歲封于陶,此“陶”就位于今文水縣平陶村周邊。堯是中國歷史上很有作為的一個君主,他最早測定推求了歷法,大大地提升了谷物的產量。也正是因為先民們有了大量谷物,才有了釀酒的基礎。“堯王釀酒”是中國酒的重要起源之一。堯在位期間,集能工巧匠,采五谷精華,終于釀出了美酒,因此堯也被譽為酒祖。
文水出佳釀,美酒源流長。1981年,在文水縣上賢村出土了一件“漢代青銅蒜頭扁壺”,里邊依然存有兩千年前的酒體。壺內酒體清澈,與當時的“濁酒”明顯不同,它的現(xiàn)世不僅能夠證明漢朝時期文水縣就有完善的釀酒產業(yè),還能說明當時文水縣內釀酒的工藝已有相當水準,可能與如今的蒸餾酒工藝已十分相近。
唐朝時,武則天隨高宗回鄉(xiāng)省親時,曾“賜酺三日”,宴請鄉(xiāng)親故舊,有人獻上家鄉(xiāng)美酒,武則天飲后,贊不絕口,欽定為宮廷御酒;宋元時期,中華版圖不斷動蕩,但文水釀酒不絕,技藝不斷在傳承革新,縣內酒旗飄飄;明清時期,隨著晉商,文水的釀酒作坊林立,“廣順源”“涌泉長”等作坊聲名遠播,酒香萬里;民國時期,文水城內,酒坊林立;如今,文水縣有釀酒企業(yè)近百余戶,產品行銷全國。
數(shù)千年的傳承,文水的釀酒技藝在一代代的延續(xù)中不斷地改進。從原糧的選擇,到制曲技藝的打磨,再到釀造技術的總結,文水已經擁有了一套相當成熟的體系。直至現(xiàn)在,文水很多從事釀酒產業(yè)的人,其技藝都是世代相傳。也正是因為世代相傳,因此幾乎都是口傳心授,匠心精神也才能夠在其中得到傳承。“地缸分離發(fā)酵”、“清蒸二次清”等傳統(tǒng)釀酒工藝,一直都在文水的酒企中堅守,從沒有過改變。以傳統(tǒng)釀造技藝為主線,持續(xù)不斷地深耕、挖掘。
文水縣在推動白酒產業(yè)集聚發(fā)展、提升純糧固態(tài)釀造工藝等方面不斷發(fā)力,已經成為重要的清香型白酒生產基地,現(xiàn)有白酒生產企業(yè)百余戶,年產優(yōu)質清香型白酒13萬噸,規(guī)劃產能20萬噸。2019年,牛欄山山西呂梁生產基地在文水正式掛牌,可年產原酒2萬噸,揭開了全國名酒落地文水的新高潮。文水白酒正以深厚的底蘊,精熟的技藝,讓優(yōu)質清香酒行銷全國、享譽四海。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