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人眼比作一臺相機,那么晶體就是相機的鏡頭,對視覺成像有著極其關鍵的作用。當晶體出現問題,人眼的視物能力就會大打折扣,如果不及時加以干預,余生的每一天都會受影響。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眼科張順華醫生團隊診治過不少眼病患者,其中就有很多同事及其家屬。值得注意的是,在面對白內障、老花眼等問題時,很多醫療行業從業者都不約而同地為自己和家人選擇了全視覺三焦點人工晶體,張順華醫生團隊的住院醫師陳露璐就是其中之一。
張順華教授正在手術
陳醫生的母親是一位大學老師,多年近視且雙眼屈光參差,左眼900度、右眼300度,加上伴隨年齡增長而出現的老花眼問題,陳媽媽看近看遠都不清楚,還非常容易疲勞,給工作和生活造成了諸多不便。
陳醫生在張主任團隊工作期間,了解到了不少有關全視覺三焦點植入的病人數據和病例,也常常與患者直接接觸,實實在在地感受過全視覺三焦點對恢復視力的作用。眼看母親打網球、走路、看電腦、寫文章處處受阻,陳醫生萌生了讓母親植入蔡司三焦點的想法。好在陳媽媽愿意嘗試新事物,對新技術接納度很高。“手術一次性解決了她的近視、老視和屈光參差的問題,術后也不用戴眼鏡了,雙眼同時看遠看近都很清楚。她覺得非常舒服,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同時,母親還可以不戴眼鏡繼續打網球,運動視覺也得到了很好的滿足。”陳醫生說。“術后的效果如預期那樣好,幫助露璐媽媽后半生獲得更好的生活,我真的發自內心地感到高興。因為做醫生就是希望醫療技術能夠幫助人改變生活,這個就是醫生人生最大的意義。” 張主任強調。
張主任的患者中,年齡在45-55歲之間的中年職場精英居多,包括跟陳媽媽一樣的大學教師,還有整形外科醫生、律師、金融行業人員等等,這與精英群體眼健康需求迫切、接受新事物程度高有關。正因為一個手術決定了一個人后半生每一天的生活質量,所以很多患者都希望通過余生的每一天一睜眼就能夠感受到這個手術所帶來的生活改變,全視覺三焦點已經讓這個期望成為現實。張主任分享到:“我對每一位患者的反饋印象非常深刻。每每聽到術后跟我分享術前術后的視覺變化,尤其多次提到‘如獲新生’,我都可以感受到患者的幸福感。因此,我認為一個好的晶體對于患者的眼睛至關重要,余生的生活質量這枚‘鏡頭’,有人將這樣的三焦點人工晶體稱作‘行走的蔡司鏡頭’,好比給自己的眼睛換上了兩個高品質鏡頭,只要有這個鏡頭在,就始終擁有遠、中、近全程視力。”
去年,北京協和醫院建立了全國首批蔡司三焦點老視矯正示范基地。目前,張主任團隊正致力于以蔡司三焦點技術為代表的老視矯正手術的推廣,“我們希望盡快建立手術的全流程管理規范,促進更多醫生知曉和應用,提高國人整體視力水平。”
從醫生們的故事里,不難發現創新技術的魅力,它能一并破解白內障、老花、近視、遠視等多個難題,還適用于不同年齡的患者。專家的講述既給了患者解決方案,又給了患者信心,相信隨著國民對視覺品質需求的不斷攀升,必將還有更多患者因此受益,享受看得清、看得好、看得舒適的全程優視力。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